Saturday, January 17, 2009

农历新年之送灶日

本来打算放除夕的文章上来,才发现自己差点错过了送灶日!嗯。。。家里有“拜神”的才懂吧?不懂的就看下面的资料咯!看看送灶日,到底是什么日子?为什么要送?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家家户户的“扫尘日”。
民间信仰以为,诸神从这一日起不理人间事物,回天述职。 民间传说,这是神明归天的日子,人间只有一些值日神及地主等小神看顾秩序;民间又以为神明上天之後,须等到第二年的初四晚,方才回凡人间;於是便有传说,这时间内,即使翻转屋子也不必顾虑任何细节,利用这一天搬移物件或砂尘乱飞更不怕冲犯家中神明。

古人就定下这一天是可以大扫除的日子。 “扫尘日”和“送神日”的正确日期,有说是二十三日,也有说是二十四日。 《五经异义》则说,官府在二十三日祭灶,民间在二十四日,基於这本主张官府二十三日祭灶的书,亦指出官府是选择在二十三日“阴阳”交介的时间送神。

因此,其实就是指从二十三日亥时进入二十四日子时的交界时间──依然是二十四日。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多数源自闽广两省,受当地民间习俗影响,因此,东南亚华人普遍的把二十四日视为“送灶”和“扫尘日”的正日。


传说:
《敬灶全书》说,灶君的责任是受一家的香火、保一家的康泰、观察一家的善恶、禀奏一家的功过。如果一个人乱做事,被灶神告发他,大错减寿三百日,小错折寿一百天。

民间又以为,这一天是诸家各户以及所有寺庙神明上天向玉帝奏报人们善恶的日子;尤其是灶君,更是有责上天报告一年所见的主家大小善恶。所以民间老百姓都在这一天供奉甜糕,希望灶神吃过甜糕後,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 其实,古人以为有灶方才会有好食物,有食物就是有生命的延续,祭灶君是源自古代人们以为万物有灵与重视饮食平安的祝愿心态。

汉代以前祭灶君是在夏天,汉代以後祭灶君的日子更改了。早在汉代民间已出现类似今日的说法:以为灶神有一特殊责任,祂是向上天报告屋主功罪的神明,灶君的报告会左右对人的赏罚,影响人们未来的命运。 所以,从那时起,汉代人开始把灶君原是火神的说法淡化,又把神明和过去周朝人拜的司命神二合为一,成了“司命灶君”,这使到一个神 明处身於灶房这种关系每一家庭生活的重地。神明身份高低已不重要,但人人都要以礼待之。

由於灶君等神明都会在新年之前的这一天“提早收工”返回天庭,因此客籍人把灶神送上天庭的日子看成已是“入年界”,福建人则以为这代表一年要结束了,又称这一日为“送年”。




习俗:
1)民间相信灶君有责任监视一家人的善恶行为,所以民间送灶时,不仅准备牲礼和燃烧金银纸,人们也会另外为灶君老爷奉上糖果、麦芽糖、糖瓜、蜜瓜以及汤圆 之类;总之,把供品弄得又黏又甜,是希望灶君的嘴巴吃得又黏又甜的,动机就是把神明封住嘴巴,不让灶君回天庭胡乱禀告。 另外,也有些人流行用敬灶时的第二巡酒涂灶门或者以黏糖黏灶门,目标也一样,这也是要灶君变成“醉司命”或者“甜口司命”,使他到天庭後说不出坏话。

2)民间有人以为祭灶的供品不能太丰富,这一天敬神,应当在祀求时向灶君诉说供品不丰富的委屈,希望他为了来年有更好的供品,向玉帝禀告这一家庭的好事,求玉帝赐福本家。

3)腊月送神上天,除了烧送财帛也要另外为神明烧“甲马”,这是一种印有马匹、官帽、弓箭、刀枪和衣甲的黄纸张。烧“甲马”,代表着为上天庭的神明打点行李,以壮行色。

4)在男权社会,原本有“男子不拜月,女子不拜灶”的习俗,年年由男子主持祭灶。但本世纪战後,风气之改变更剧烈,由於男子忙碌於事业,因此祭灶的责任,常落在处理家务的妇女身上。

5)封建时代,官府都选择在送神回天庭後“封印”休假。有些寺庙亦会以神明回天庭、民间无神可拜为由,在这一天“封门”休息。 从这一天开始,官府甚至寺庙都休假,不忙拜神与公事,但是家家户户从这一天起开始为应付年关而忙。许多人家都忙着办年货,又忙着制作年糕和发糕等应节品。

6)这一日起,亲友之间也有互相请客、互相送年糕和礼篮等礼物,称为“送年”。 家中有丧事,或者办丧事不到一年的人家,不能制作年糕,却可由亲友赠送。

7)人们在当天或稍後,会举行大扫除。大扫除之际,一般会准备据说是有辟邪清秽能力的青竹叶,清除高处的灰埃蛛网。

No comments:

counter since 15 June 2008